各位泉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,今天我们终于更新了Dailin返场节目的下集。在上一期节目中,我们聊了聊“文科男”这一标签,本期我们来到光谱的另一端,打算谈一谈“体育生”。在教育系统中,“体育生”处于什么样的位置?在目前大众的认知当中,“体育生”这一标签代表的是什么样的集体形象?
我试着把这一关键词输入给大众意识形态的集成——DeepSeek,来看看”体育生“背后携带的是怎样的认知。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:

在中国,“体育生”这一标签通常指的是那些在体育方面有特长,并通过体育特长进入学校的学生。网民对这一标签的理解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体育特长生:体育生通常是因为在某一项或多项体育运动中表现出色,通过体育特长生招生考试进入中学或大学的学生。他们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普通学生的学业外,还需要进行专业的体育训练。
  2. 身体素质好:由于长期进行体育训练,体育生通常被认为身体素质较好,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运动能力。
  3. 学业压力相对较小:在一些人看来,体育生可能因为体育特长而在学业上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,比如高考加分等,因此他们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。
  4. 职业前景:体育生的职业前景通常与体育相关,比如成为职业运动员、体育教练、体育老师等。但也有体育生选择其他职业道路。
  5. 刻板印象:社会上可能存在对体育生的刻板印象,比如认为他们只擅长体育而不擅长学习,或者性格较为外向、活泼等。这些刻板印象并不一定准确,因为体育生也是多样化的个体,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。
  6. 文化现象: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中,“体育生”有时也被用作一种文化符号,代表着青春、活力和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    需要注意的是,随着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认识加深,体育生的形象和地位也在逐渐变化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体育生在学术、职业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潜力和多样性。同时,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,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认可度。

DeepSeek作为一种集合工具,提供的回答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。让我们怀揣着一系列问题,去回到与Dailin的对谈中,思考教育的不同路径,去反问:“体育生”的标签背后是怎样的社会意识?“体育生”的成长中到底面对着哪些真实的困境?Dailin也会带来真实的教育案例,还原“体育生”们所面对的生活。


感谢大家收听!如果有任何想对我们说的话,欢迎给我们写信,我们的邮箱📮
Mila:[email protected]
大绿:[email protected]
片头/片尾 Nemo's Dreamscapes - It's summer 1949, you're reading by the lake
剪辑 大绿
封面 Mila (Credit to イラストや!)

Hosts